亚洲的AIDS疫情集中在特定行为的人群中,但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HIV流行的类型、时间和地域广度仍存在较大的差异,特别是在中国。
中国的AIDS流行趋势究竟如何?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土大学的LeiZhang博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吴尊友教授进行了对比研究,并将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3年10月的《柳叶J》感染性疾病杂志》上。该研究通过数据源、区域、人群组和时间段系统分析AIDS流行趋势,从而剖析了中国AIDS疫情的复杂性。研究基于官方的监测哨点和独立研究数据,第一次全面概述了全国省级水平的AIDS流行趋势。中国的AIDS流行仍然集中在注射吸毒者、性工作者、男男性行为者中。
中国西南地区AIDS流行率特别高。男男性行为已明显成为HIV传播的主要途径。目前,AIDS的流行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,以男男性行为导致HIV传播快速激增为标志。官方监测哨点的数据与众多的独立研究相类似,提示监测哨点足以评估在中国HIV传播的程度和模式。在过去10年间,中国的AIDS预防和控制已经取得了稳步推进。然而,鉴于HIV已传播到西南、西北以外新的地区,挑战依然存在。
国家卫计委疫情报告显示,截至2015年1月31日,全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(HIV)感染者/AIDS患者50. 8864万例,死亡16. 0288万例。其中2014年新报告感染者和患者10.4万例,较2013年增加14. 8%,疫情总体上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。
在我国,AIDS经性途径传播已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,2014年我国新发现病例中性传播比例已上升到92. 2%(其中经异性传播比例为66.4%、经同性传播为25.8%)、经静脉注射吸毒传播和经母婴传播的比例分别为5.6%和0.7%。2014年,在我国新报告感染者和患者数增加的同时,抗病毒治疗病例新增8.5万例,较2013年增加21.2%。
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呈现四个特点:
第一,全国疫情整体保持低流行状态,但部分地区流行程度较高(云南、广西、河南、四川、新疆、广东);
第二,经静脉注射吸毒和经母婴传播降至较低水平,经性生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,男男同性传播构成比上升明显;
第三,各地流行模式存在差异,感染人群多样化(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感染人数迅速增加,青年学生感染者逐年增多,50岁及以上老年感染者增加较快,流动女性性工作者HIV感染率较高);
第四,检测人次数和感染者及患者人数同步上升,存活的感染者和患者人数明显增多,发病人数增加。总体特点为全国低流行与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中的高流行并存。
艾滋病试纸在线订购:艾滋病试纸,咨询手机及微信:13100662828